2019年12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无印良品侵犯商标权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判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及其子公司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北京无印良品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天猫“无印良品MUJI官方旗舰店”和中国大陆的实体门店发布声明以消除侵权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及合理开支12.6万余元。,网上一片沸沸扬扬的讨论,各种不解之声入耳,甚至有人认为这其中可能掺杂了政治因素。
2019年11月28日晚,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下称“天丝医药”)发布公告称,11月2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红牛中国”)要求法院确认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对“红牛系列商标”享有所有者合法权益,并要求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付广告宣传费用的全部诉讼请求,天丝医药在此案中“大获全胜”。
关于两个案件,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前者引发的讨论会如此的热烈?
笔者认为:两案的不同结果,恰恰反映出企业在利用商标进行最初商业布局上的不同态度,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
我们有必要还原一下两个商标注册的过程:
無印良品的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在中国几乎注册了所有商品、服务类别的“无印良品”商标,但未申请注册第24类商品(织物、印花丝织品、印花棉等)的商标。
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申请注册了第24类商品的“无印良品”商标。
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把“无印良品”商标转让给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
日本無印良品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無印良品muji”门店。
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无印良品公司,即“国产无印良品”成立,并开始生产销售床上用品、毛巾等产品。
笔者有一个疑问,1999年良品计画为什么没有注册第24类商品的商标呢?这真的只是疏忽吗?对于一个尚未进入大陆市场就已经开始进行商标注册的企业而言,这显然不是“疏忽”二字就可以解释的,这只能说明24类商品并非企业现有的产品品类,也并未纳入企业当时的产品拓展计划。所以,2000年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的注册第24类商品的“无印良品”商标,说白了就是一个“捡漏”的结果。
良品计画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至少知道或应当知道24类商品上公司是不享有“無印良品”中文的商标权的。在法律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良品计画而言,是否知道并不重要,但作为企业是应当知道有其他主体已经注册了这个商标,因为注册商标是公开可以查询的。那么,在“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下,良品计画仍然使用了他人注册的中文“无印良品”高度近似的“無印良品”标识,就构成了法律上判断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观过错了。
所以,商标大战之中,国产“无印良品”的胜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目前日本无印良品已在天猫“无印良品MUJI官方旗舰店”挂出声明,部分产品的名称也从“无印良品MUJI”更改为“MUJI”。
需要指出的一点,网上很多对北京高院判决质疑的文章中提到的一点,商标案胜诉方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商品展示风格等诸多因素抄袭了败诉方,所以对商标案终审结果的质疑似乎就多了一项证据支持。但这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这是法律上的不正当竞争的问题,而本案双方在之前已经进行了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诉讼,2018年同样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诉讼结果是日方胜诉了。
为什么日方胜诉的案子在此次商标案的很多文章中没有被提及呢,除了很多转载的人云亦云的以外,有没有选择性失忆的问题呢?
相较于上面的热热闹闹的“无印良品”商标大战,“红牛”中文商标之争就显得缺乏了许多谈资。1995年12月,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泰国红牛)授权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中国红牛),负责运营这一品牌在中国地区的发展。事实简单明了,商标权是就一直都没有发生过转移,中国红牛就只是一个许可使用人而已,忙忙碌碌二十年为别人做了嫁衣。当然不能说公司白忙了一场,相信二十年的收益也不会低,否则单纯1800多万的诉讼费就已经会让很多人却步了。
其实与中国红牛一样的,还有中国凉茶商标大战中败下阵来的加多宝公司,让大家都记住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然后“王老吉”就放弃了他。不过,我还是很欣赏加多宝公司的,愣是把后面进行的诉讼做成了公司绝地反击的广告,一举完成了“加多宝”品牌的确立,这样的营销手法在我看来,目前还没有哪个公司可以出其右。
不过,中国红牛与加多宝的案件,看到了营销企业的悲哀,辛辛苦苦几十年,养大了别人的孩子,自己却被踢出了家门,有点卸磨杀驴的感觉。其实这也不是完全无解的局,只是在新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营销企业的推广方案中的收益方式缺少了商标权的共享方案而已。
用自己的商标布自己的局,是泰国红牛的胜利,但如此决绝的举动难免让后面的合作方警惕,如何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这也是一个课题。
而对于中国红牛,我还是很期待他们推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毕竟二十年的市场推广经验不能白费了吧。
无论是日本无印良品的商标失守,还是中国红牛的黯然退出,都反映出企业对待初创商标的重视程度。
商标虽小,却是企业对未来产品与服务布局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