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法律工作者,涵盖不少的类别。专业律师之外,有从事法律教学或法学研究的兼职律师、前几年还有由国资委系统认证后取消全国考试的企业法律顾问、离退休法官、检察官等等,当然,还有未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法律专业学子或毕业进入社会就业者。可以说,法律,作为一门颇具国家特色魅力的人文科学,有高收入执业律师的传奇故事,更有影视剧的“高大上”、“白富美”或雄辩或妩媚形象展现,使得年轻人趋之若鹜。
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全国执业律师42.3万人;近有预测,未来3年国内可能达60余万执业律师。记得2000年考取律师资格时,当时司法部的说法是尽快培养10万名执业律师队伍。以今看来,律师行业可谓云蒸霞蔚。
大发展之余,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近些年社会上普遍反映律师队伍竞争惨烈,律师队伍良莠不齐,“弄不好一块砖头砸下来,砸中的就有一名律师”,等等,听来让人颇显尴尬之态。个人从事企业法律工作、执业律师工作已近20年,其间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履历丰富。说句玩笑话,“甲方”做得久了,可谓领略了外部律师各异之风采。
国内律师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正规法学院毕业,法学基础较为雄厚,特点是动辄师承何人何方,法学知识完备,但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企业经济知识)如无刻意储备和积累,则相对缺乏;一种是非法律专业出身,比如笔者即是工科出身,后兴趣所向,自学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特点是复合型知识结构,文理兼备,办案思路开阔,重法务实践但法学理论相对弱些。一种是伴随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发展起来的具备兼具中外律师执业资格者,特点是律师界的高端精英分子,擅长跨国并购、国际诉讼(仲裁)等重量级业务。这三种应是当今中国律师界的脊梁。还有一种,戏称“不务正业”型,将工作重心放在“关系”、“勾兑”上,特点是动辄“跟某某关系熟络,稳操胜券”如何如何,好摆谱,但忽视办案质量,日积月累,专业知识消耗殆尽,余下的,只有市俗气和“法律术语”。总之,有业务精尖者,有文理兼备者,有不善交际埋头苦干者,也有落子营收勾稽社会者。
中国加入WTO已十七年有余,市场经济的体系已基本建立。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企业家们国际化经营格局和意识愈来愈高,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文化深入经济生活,一批具备国际化经营知识结构的企业家给中国企业带来一股弄潮新活力。更为突出的是,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跨国经营格局已形成,国企借鉴欧美企业先进管理文化和模式的做法已是轻车熟路、家常便饭。由此,作为欧美企业鲜明特色的“法律顾问”制度便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具备格局的民营企业中成为大潮流。以央企而言,总法律顾问制度已成为必须配置。
一方面,外部执业律师人潮涌动;另一方面,内部法律顾问人头攒动。这就是我国法律工作者面临的现实环境。这给执业律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即:专业要精到,服务要周到,关系要熟到。一块法律蛋糕,待以分食的“兄弟姐妹们”越来越多;前面的没吃好,后面的就硬挤上了车。
那么,如此惨烈的竞争环境下,外部律师如何挣得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呢?出路唯一,就是不怕竞争、敢于亮剑、打造品牌、精品服务!一般而言,高收益比的法律服务项目,多集中于主流经济载体,这就以国有企业、大中型民企、跨国企业为代表。如何拿下这块阵地,当是中国律师所、尤其是传统律师所需要立即深入琢磨和解答的课题。这道题解答得好,未来有生长空间,否则,只有两个字“出局”!时下发展好的国内名所,多是前几年已布局至今。
看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律师所,以及目前国内的知名大所,近些年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兼并小所,构造航空母舰;二是公司化管理,打造法律服务专业化团队;三是精品化构建法律服务产品。之所以诞生这三个转型特点,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文化如何与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对接”。笔者认为,核心是如何与企业的法律文化实现无缝衔接,具体表现为执业律师如何与企业法律顾问无缝对接?
实现内外法律文化的无缝衔接,宜从如下八个方面入手,姑且称之为律师服务“八极神剑”吧!
一是律师要首先做好对公司(企业)经营文化的功课,全面了解经营主体的产品布局、区域布局、经营文化、管理思想、战略目标、竞争环境等,明白服务对象在干什么?怎么干?有何发展目标?
二是律师要做好公司(企业)业态所需专业法律知识的功课,全面储备、整理服务对象所处行业、业态潜在需要的专业法律知识,汇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国家地方政策,乃至必要的案例、法律格式文书。明白服务对象可能面临何种法律问题?涉及刑事、民事、行政责任?法律依据如何?
三是外部律师要组建好专业服务团队,时下的法律江湖、市场江湖,是拼团队的时代。针对服务对象的潜在法律需求,组建专业化的律师团队,人数视项目内容和规模可临时扩充,一般项目3、4人小型团队即可。团队中要涵盖诉讼律师、非诉律师。明白律师团队的优势何在?如何搭建高效团队?
四是外部律师要积极与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沟通,要明白自身的定位是“外部法律专家”,而企业法律顾问则是具有企业内部管理层级的专业员工。明白服务对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决策层级,明白自己的对接对象,进而明白如何做好与内部法律顾问对接?
五是律师要深刻理解法律顾问合同的内涵,外部律师团队要加强与企业法律管理团队的互访、交流,从两个平等的合同主体进化为互依互存的共同发展体。
六是律师要明白自身对服务对象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大概率弱于企业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团队要明白自己的法律专业支持和知识能力肯定远弱于外部律师团队,具体法律项目上,要视外部律师为“专家”,自己仅是实现企业承上启下贯彻法治理念的小载体。
七是外部律师要建立完善自己的营销体系,懂得营销自己和团队。营销的时代,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啦。企业内部法律顾问要善于“慧眼识英才”,培养自己的成本效益意识,综合分析外部律师法律服务方案、企业支出成本及可能获得的收益等因素,确定优化的律师团队和法律服务方案。
八是律师要锤炼自己的职业自信,打造专业品牌之余,要坚守律师行业的职业尊严和专业形象,切忌陷入低价格竞争的恶性泥潭。正视信息化技术衍生的普质化法律服务低价格趋势之外,要明白,一个专业律师真正赖以竞争的,是项上的聪明脑袋!是律师个性化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解题方案。
洋洋洒洒,不觉落笔千言;意犹未尽,又恐离题万里。如对砥砺耕耘于法律领域的同行们有所帮助和启发,则幸是我之所愿啦。